□本報記者潘從武本報通訊員劉琰
  新疆若羌,全國面積最大的縣:20.23萬平方公里。迅猛發展的紅棗產業,使這裡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穩居西部12省區市之首。
  近年來,該縣因勢利導,將紅棗經濟產業與平安建設緊密銜接,各類社會治安案件大幅下降,平安和諧觀念深入人心,當地各族幹部群眾和愛國宗教人士把維護穩定工作與加快發展經濟融為一體,在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保障了社會和諧穩定。
  “暴發戶”變了樣
  今年,若羌縣22萬畝紅棗又獲豐收,乾棗總產量5.52萬噸。乾棗每公斤收購價30元,每畝純利兩萬餘元,每戶棗農承包四五十畝地,收入相當可觀
  “現在大家賣了棗,都忙著去銀行存款,儲備農家肥、聽農技講座,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尤勒滾艾日克村種棗大戶宋禮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宋禮說,縣裡從2000年起實施紅棗產業發展戰略,“若羌紅棗”闖出了名,農民、收入噌噌漲。有人便開始“燒包”,攀比之風日甚,尤勒滾艾日克村曾在3個月內添了8輛車。喝酒、打架、賭博更是天天上演。
  針對“暴發戶”傾向,若羌縣採取了一系列疏導措施:蓋房子,政府補一點,農民拿一點,統一建起了抗震安居“小二樓”;學技能,通過遠程教育平臺、“科技之冬”活動,掌握增收“秘訣”;搞活動,村村建文化牆,鄉鎮建文化廣場,電影下村、圖書進家,組織農民運動會、麥西來甫培訓班,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保平安,發送百萬平安短信,舉辦“平安若羌·你我共享”演講比賽,評選“十星級和諧文明家庭”,平安創建宣傳服務隊活躍在田間地頭,使平安理念深入人心。
  截至今年11月底,該縣治安、刑事案件發案數同比分別下降37%和15%;調解各類糾紛683件,調解成功率達99.4%。
  幹部當起“領頭羊”
  若羌縣總人口6.22萬人,少數民族約占42%。在這個“紅棗之鄉”,紅棗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紐帶。
  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習慣放牧,不擅長種紅棗。尤勒滾艾日克村2005年組建了“民族互助紅棗嫁接隊”,十幾名漢族種植能手與少數民族村民結成“對子”,手把手教棗樹嫁接、修剪、環割等技術。方圓百裡的棗農遇到種植難題,隊員們也隨叫隨到。9年來,這個隊管護棗樹3000餘畝,幫扶村民500餘戶。
  勤勞致富奔小康,村幹部和愛國宗教人士是“領頭羊”。
  吾塔木鄉依格孜吾斯塘村婦代會主任吾熱古麗·鐵木爾是當地的致富能人。得知同村一名婦女的棗園出現病蟲害後,她主動上門“問診”,一邊對症下藥,一邊勸導這位婦女。在吾熱古麗·鐵木爾的幫助下,這名婦女的10畝紅棗今年增收8萬元。
  種棗樹、搞養殖,愛國宗教人士買買提明·吾拉英每年收入近40萬元。他將《古蘭經》與“致富經”結合起來,講“非法宗教活動26種表現形式”,說“絲綢之路經濟帶”與紅棗產業,談愛國愛疆和長治久安,引導信教群眾擦亮眼睛,明辨是非,用雙手創造未來,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目前,若羌縣種植紅棗的愛國宗教人士有30多戶,年收入均超過10萬元。前不久,他們帶頭參加了“堅決依法打擊暴力恐怖犯罪,共建和諧幸福美好若羌”萬人簽名活動。
  新居民成新主人
  火起來的紅棗產業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來“淘金”。今年前11個月,若羌縣共登記流動人口33379人。
  “以外管外”,把流動人口主要居住區劃分為163個片區,分別成立工作組。組長從流動人口中擇優選聘,配合社區開展政策法規宣傳、維穩措施落實、社情民意搜集、矛盾糾紛化解、自我教育管理等工作。縣裡定期組織這些組長學習培訓,每月給他們發放300至600元不等的補貼,今年已兌現補貼21萬元。來自墨玉縣的麥麥提·熱合曼當了片區流動人口工作組組長後,監督房東登記租房人員信息,協助警務室民警辦理居住證,為用工單位和外來務工人員牽線搭橋,近日被評為“優秀組長”,披紅戴花上臺領獎。
  若羌縣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15年免費教育,吃、住、行樣樣有補貼,流動人口子女享受與本地孩子同等待遇。
  去年9月建成使用、占地82.32畝的若羌縣城西新區學校可謂“高大上”,硬軟件建設均是全縣一流。該校600多名學生中,流動人口子女占了近八成,配備的老師是從全縣各校中精選的。他們來自全國18個省區,從小隨父母走南闖北,如今在若羌踏上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徵程。第一次在塑膠跑道上奔跑,第一次接受心理輔導,有的孩子第一次穿上芭蕾舞鞋時,開心地哭了……
  實現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經濟上同工同酬、政治上同責同權、生活上同城同利,讓新居民成為新主人,這是若羌縣傾力推行的“融入式”服務管理模式。
  (原標題:“融入式”服務管理帶來和諧穩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z99xzzbk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